随着年关将至股票配资推荐网,春节假期即将来临,许多人开始计划回家与父母团聚。对于那些在外奋斗的朋友来说,春节是为数不多的可以与家人共度时光的日子。然而,对于不少未婚或已婚但还没计划要孩子的朋友们来说,回家过年时,父母和长辈们往往少不了要催婚催生。
许多有过催婚催生经历的人,应该对“‘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’”这句话非常熟悉。如果要列出一个“催婚语录排行榜”,这句话肯定是常常出现在前三的位置,因为它几乎成了父母和长辈们口中常挂的“催婚名言”之一。
但事实上,按照这句老话的真正含义,它并不适合用来催婚。那么,为什么我们常常误解它的意思呢?
首先,大家普遍理解的“‘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’”意思非常直接,就是:在子女不孝的三种行为中,最严重的就是没有后代。毕竟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传宗接代”是非常重要的,特别是对老一辈人来说,似乎把生儿育女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意义。
展开剩余58%但实际上,这句“‘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’”与“传宗接代”并没有直接关系。要想弄清楚这句话的真实意思,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历史背景。
这句话出自《孟子·离娄上》,原文的后面还有一句话:“舜不告而娶,是为无后。”这两句结合起来,其含义就不难理解了。
舜是古代中国四大贤君之一,他年轻时才智出众,获得了尧帝的青睐。尧帝不仅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舜,但舜在结婚时并没有事先告知自己的父母,而是私自成婚。孟子用这句话来形容舜的行为,认为这就是“无后”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“无后”并不是指“没有孩子”,而是指后辈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。如果结婚这么大事没有告诉父母,显然是不尽孝的表现。
值得注意的是,孟子并不是在批评舜的行为。后面还有一句话:“君子犹以为告知”,意思是说,虽然舜没有告知父母婚事,但君子们认为,这样做其实是合适的,因为舜的婚事经过了尧帝的严格考察,而舜的父母对他存在偏见,所以他不告知父母反而是明智的。
尽管“无后”从字面上容易理解为“没有孩子”,但这种解读始于东汉末年,著名学者赵岐在《孟子注疏》中注释“无后”为“没有后代”。从此,这种解释流传开来,成为了大众普遍的理解。直到今天,很多人依然认为“无后”就是“无子”,但其实这种解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否定,他们认为“无后”应该指的是后代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。
尽管如此股票配资推荐网,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的原意放到催婚的场景中,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。毕竟在许多父母眼中,结婚生子是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。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呢?
发布于:天津市伯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